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甘肃中药材产业“十三五”发展的对策思考

来源网址:http://www.qzcynt.com/

  《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地域特色鲜明的绿色生态生产加工基地。以陇药为核心的中药材产业作为我省发展现代农业的“六大优势产业”中的重点产业,“十三五”期间,如何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和效益、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为农民增收致富,如何可持续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需要我们做出更大的努力。

  1.“十二五”期间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一是生产经营初具规模,成为重要的特色产业。2015年我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88万亩,产量100万吨,成为全国种植中药材面积最大的省份。定西市有数百种中药材在陇西文峰和首阳交易,被称为“中国药都”。岷县、渭源、陇西、瓜州、西和及武都区分别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当归之乡”“中国党参之乡”“中国黄芪之乡”“中国锁阳之乡”“中国半夏之乡”及“中国红芪之乡”。岷县获“当归原产地地理标志”认定、武都区获“红芪原产地地理标志”认定、民勤县获“甘草原产地地理标志”认定。这些软实力的建立,为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区域特征明显,种植区域向优势产区集中。甘肃中药材产区已形成陇南亚热与暖温带秦药区、甘南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西(藏)药区、陇中东部黄土高原温带-暖温带半干旱西药区和河西温带干旱西药区4大区域。甘肃的主产中药材当归、党参、黄芪、大黄和甘草被誉为陇上“五朵金花”,成为驰名品牌,近年来板蓝根、柴胡、枸杞、羌活、金银花等药材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了陇上十大名药。

  三是重视科学技术研究,夯实中药材发展的基础。“十二五”期间,在我省的大宗药材上确定了40多项研究项目,涉及中药材新品种选育、种质资源保护、增产提质栽培、野生中药材驯化,新药开发等领域,对提升我省中药材产业技术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甘肃中医药大学承担的全国第四次中药材资源普查工作,对我省的40多个中药材资源大县开展了资源普查,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夯实了中药材发展的基础。

  2.我省中药材产业“十三五”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是建立创新平台,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创新中药材生产和下游产业水平提升的理论和技术,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创新,加快新品种选育步伐。加强栽培技术研究,为有机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撑,加大技术示范推广力度,把成果送到农民家。重视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企业、农民、科技人员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二是建立优良种子种苗生产体系,为提升产品质量提供保证。设立专项制定种子种苗生产技术标准,推广现代化育苗技术,建立工厂化育苗体系,使中药材育苗技术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采集筛选驯化野生药材资源,推出一批质量高、抗逆强、药效好的优良品种。探索科研机构、种子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合作的运行模式,通过土地流转鼓励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使种子种苗生产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工厂化。

  三是建立标准绿色的示范基地,为打造陇药品牌提供引领。组织专家及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面对面、手把手推广应用新品种和规范化种植技术,做到良种良法配套、种植环境标准、种质资源标准、栽培技术标准、采收加工标准、储藏运输标准,并研发生产专用肥,生物物理方法代替传统的病虫防治方法,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生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生产出绿色、道地、名牌中药材。

  四是建立完善产地加工体系,为提升产品竞争能力提供后劲。重点开展以陇药为核心的道地中药材的产地设施脱水、精选分切、微波杀虫灭霉、真空包装、适温储运、产地加工储运技术研发,提升产品产后增值能力。制定甘肃道地药材产地加工作业规范(GMP)和质量安全与卫生安全管理制度。鼓励和引导国内大中型中药制药企业,通过“公司+行业协会+农户”等模式,进行深加工、精加工,以优质、名贵、品牌产品开拓市场,占领市场。

  五是建立国际合作机制,为国际化发展提供通道。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利用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措施与中亚乃至世界各国进行中药材经营开发。选派中医药人才在境外设立中医药服务窗口、销售网点宣传陇药产品、推介陇药产品,让陇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占领国际市场。积极发展药食同源产品,研发当归、苦水玫瑰、甘草、百合、花椒和沙棘等药食同源的产品,走出了一条新路。同时,开发各种保健品、兽用中药产品。

进入讨论